如果说,颁奖时刻是一场运动会最激动人心的仪式,那颁奖音乐便是这高潮时刻最灵动的灵魂——它不仅是对运动健儿的礼赞,更是一场文化与情感的共鸣。8月2日晚,在“湾区同心 全运同行”——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和全国第十二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九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倒计时100天启动仪式上,十五运会及残特奥会颁奖音乐正式公布。
以《彩云追月》为锚点
织就岭南文化声景
据悉,颁奖音乐创作工作于2025年4月初正式启动,由广州体育学院音乐教师团队打造。过程中广泛征求专家学者及粤港澳三地意见,借鉴过往颁奖音乐成功经验,紧密围绕本届赛事“彰显湾区特色、传递时代精神、激发情感共鸣”三大核心目标。最终形成了涵盖颁奖仪式全流程(提示音乐、入场音乐、颁奖音乐、退场音乐)的四首系列作品。
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颁奖音乐主创团队成员、十五运会广东赛区执委会体育展示与颁奖处副处长杜熙茹介绍,主创团队从一开始便将音乐锚点定位在《彩云追月》。“这是一首由任光在1935年创作的、具有广东特色和岭南风格的耳熟能详的乐曲,能代表广东特色和粤港澳大湾区的特点。”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代表圆满、和谐、美满,彩云代表吉祥和幸福,很符合传统文化精神。同时,十五运会颁奖音乐希望彰显岭南文化,让运动员展现激情和特色。”杜熙茹介绍,系列作品用岭南音韵构建文化地标,深挖粤乐“清新明快、兼容并蓄”的特质。与此同时,重塑“月文化”的精神内涵,承袭古典诗词中“海上生明月”的天地胸怀,又隐喻运动员“追云逐月”的拼搏意志。
在《彩云追月》的基础上,团队通过现代大交响化、电子化、场景化的融合来创作演绎,希望打造兼具国际视野、地域特色与全运会理念的颁奖音乐范式,也想使百年经典乐曲焕发新时代生命力。
值得一提的是,十五运会颁奖音乐不仅将用在健全人的赛场,还用于残疾人和特殊人的赛场,“月有阴晴圆缺”体现生命哲理。“寓意无论健全人还是残疾人,都有追求幸福生活的权利。”杜熙茹介绍。
四重乐章承转
三地钟声共鸣
颁奖音乐承担着营造体育赛事氛围的功能,这意味着音乐既不能像音乐会纯艺术表达,也不能流于背景音乐的平庸。为此,创作团队需要找到竞技热血与文化深度的平衡点。
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颁奖音乐主创团队负责人王欣介绍,颁奖音乐的四个部分需要将艺术创作与仪式流程精密结合,既要满足每个环节的情绪需求,又要保持整体音乐叙事的连贯性,构建音乐叙事体系。四个段落就像起承转合的古诗。“提示音乐是‘起’要举重若轻,入场音乐是‘承’需积攒能量,颁奖音乐是‘转’得石破天惊自豪感,退场音乐是‘合’须余韵悠长,充满欢愉、不舍、留恋和重新启程。让观众潜意识里也能感受情绪逻辑的完整闭环。”
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颁奖音乐主创团队负责人王欣
音乐中最动人的伏笔,藏在那三声跨越百年的钟声里。王欣介绍,创作团队专程采集了粤港澳三地标志性钟楼的声音——特别是建于1915年的尖沙咀钟楼(原前九广铁路钟楼)、建于1916年的广州大钟楼(粤海关旧址,现为海关博物馆)。
王欣介绍,尖沙咀钟楼原是前九广铁路钟楼,1921年正式响起钟声,是蒸汽火车时代的标志,联通内地与香港,百年来见证着香港的历史变迁。在2021年12月,为纪念钟楼100周年华诞,尖沙咀钟楼在沉寂了71年后再次响起。当时接受采访的香港市民说,钟楼给他最深刻的印象是“回家乡的起点”。“来到钟楼,离家乡就近了。洪亮的钟声不仅提醒人们的车次,也好像是为每个归家人送上的祝福。”
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颁奖音乐主创团队成员王子堃
据悉,颁奖音乐后续还将开发各种不同版本,打造“全运听觉符号系统”以适配不同场景。“如完整交响乐版,用于重大奖项。电子混音版或流行音乐版,用于适合青年赛事。”王欣透露。99天后,当赛场上三地钟声在乐章中交融,寓意粤港澳同心为运动员敲响祝福之钟——这是湾区人民对全国体育盛会的集体致敬。
采写:南方+记者 许仪 实习生 杨欢 李晨昊
摄影/摄像:南方+记者 姚志豪
冠盈配资-冠盈配资官网-国内正规配资公司-理财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