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讯 革命老区信阳,如何书写新时代“两个更好”的答卷?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密码何在?近日,西南大学创新创业学院10名学子深入河南信阳大别山腹地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探寻革命老区信阳新时代“两个更好”的答卷书写方式,解码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密码。
乡村教育从“有学上”到“上好学”
当地平桥区郝堂村宏伟小学是优质均衡乡村教育的样本。学校创新构建“乡村融合教育”课程体系,将本地生态人文资源转化为育人优势,如“食育课堂”让孩子们在劳动中传承文化、增长智慧。在政府支持下,学校硬件持续优化,还专设心理辅导室呵护留守儿童心灵健康。这既体现了国家推进教育均衡发展、补齐乡村教育短板的成果,也与“特岗计划”补充紧缺学科教师的精神契合,彰显了教育家精神在老区的扎根。
空心村的美丽蝶变
实践团队在郝堂村见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奇迹。村委委员朱凯介绍,村里抓住国家美丽乡村建设机遇,坚持“修旧如旧”改造传统民居,推进“四改”工程提升人居环境。昔日的“空心村”如今年接待游客50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千万元。学子们赞叹之余,也提出发展旅游要保障村民生活需求、守护乡村文化根脉与生态本底、警惕过度商业化的建议,体现了对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关切。
创新模式赋能振兴
在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罗山县何家冲,团队调研了“红色教育 + 研学 + 文旅”融合发展的创新模式。村集体采用“控股 + 股份 + 市场 + 公司化”机制运营太阳能光伏电站,与红色资源深度开发并举,为乡村振兴注入绿色动能与精神动力。铁铺镇中心学校通过定期扫墓游学活动将红色基因深植学生心灵。尽管面临师资结构性短缺等挑战,学校仍通过专款专用、强化寄宿管理、持续心理关怀等方式托举学生成长,体现了乡村教育的韧性,呼应了国家加强乡村师资的部署。
青春担当 书写时代答卷
短短数日调研,是西南大学“西小兰”助力乡村振兴国家级优秀实践品牌的又一次深耕。青年们在平桥区档案馆查阅珍贵档案,通过古今数据对比,深刻体悟到新中国成立以来信阳老区的巨大变化。郝堂村的教育创新、何家冲的文旅融合、铁铺学校的红色育人实践,让学子们亲见教育、文旅、红色资源对乡村振兴的重要作用。
学子们表示将梳理调研成果,形成高质量报告,为老区振兴贡献青年方案。今年暑期,西南大学组织近万名师生奔赴基层一线,围绕乡村振兴等领域担当作为,将理想信念熔铸于乡土,让青春在奋斗中绽放。在教育部“特岗计划”等政策持续发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的大背景下,信阳老区的探索与西南大学学子的实践,为破解乡村教育难题、赋能乡村振兴提供了“信阳样本”和“青春动能”。(丁丁)
编辑:林辉审核 :莫韶华
冠盈配资-冠盈配资官网-国内正规配资公司-理财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