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城市以钢筋水泥的骨架撑起天际,当历史的尘埃与当下的喧嚣在街巷间层叠,我们如何凝视这座既熟悉又陌生的“容器”?潘闻丞以 “再现维境为钥,轻轻撬开了城市表象的裂缝——这里没有简单的复刻,而是用俯瞰的视角压缩空间,用冷暖交织的色调折叠时间,让建筑的棱角与人心的褶皱在画布上共振。隐匿在这些形式之下的,是一场关于城市文明的静默对话:我们如何被城市塑造,又如何在其中寻找自我的坐标。下面让我们走进《再现维境》的作品解读,去触摸那些被重构的城市肌理。
——编者按
潘闻丞《再现维境》200x360cm 2024年
字面拆解:重构空间与时间维度
“再现”:强调对城市景观的二次呈现,并非简单复制,而是通过艺术家的主观视角(如俯瞰构图)重新解构城市肌理,赋予其新的叙事意义。
“维境”:“维”既指空间的维度,画面中建筑的高低错落、块面堆叠形成的立体感,也暗含时间的维度,建筑群承载的历史痕迹与当代发展并置。“境”指向一种综合意境——不仅是物理环境,更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人文心境,具体体现在冷静色调中透出的疏离感。
画面契合:城市的多重维度再现
空间维度:俯瞰视角将城市压缩为密集的几何块面,凸显建筑之间的挤压感与秩序感,呼应“维”对空间结构的抽象提炼。
时间维度:灰蓝色调与斑驳的暖黄点缀,暗示新旧建筑的共存,仿佛在“再现”城市不同历史阶段的层叠记忆。
心理维度:冷色调主导的压抑感与零星暖色的挣扎感,构成一种矛盾情绪,映射现代人对城市生活的复杂体验——繁华中的孤独、变迁中的怀旧。
哲学延伸:对城市文明的反思
“维境”可视为“围境”的谐音双关:既指城市作为物理空间的“围合”,也隐喻现代人被钢筋水泥“围困”的精神状态。艺术家通过重构这一“境”,引发观者对城市化代价的思考。
科技与人文的碰撞:若画面中隐含数字艺术手法,则“再现”也暗示技术对传统城市意象的维度拓展,即虚拟与现实交织的新语境。
总结
“再现维境”不仅是对城市景观的形式再现,更是通过空间压缩、时间并置、情绪渗透,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反思场域。作品名字中的克制感(“维”而非“幻”)与画面的冷峻风格高度统一,最终呈现的既是城市的“实境”,也是人类生存状态的“心境”。
(来源:腾讯元宝)
画家简介
【DeepSeek谈艺】潘闻丞·花卉系列
潘闻丞,男,汉族,贵州省政协常委、贵州画院院长、贵州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九届理事,中国油画学会原理事,一级美术师,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北京当代中国写意油画研究院院务委员会委员,贵州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贵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
作品《哀悼日》在第三届全国青年美展获优秀奖(最高奖)(2008)
作品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展(2009)。第十二届全国美展(2014)。第十三届全国美展(2019)
版画作品《月夜》入选第二十一届全国版画作品展(2015)
作品入选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2016)
油画作品《请坐》入选第八届全国画院进京作品(2023)。油画作品《食之维度》入选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连环画《2023行歌、看贵州》入选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进京作品。
冠盈配资-冠盈配资官网-国内正规配资公司-理财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